時評:需要反思農產品滯銷為何老重演 發(fā)布時間:2012-10-31 湖南常德石門縣被稱為“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”,今年石門柑橘大豐收,預計全縣總產量達45萬噸。但由于近期多雨,大量的優(yōu)質柑橘滯銷,成堆柑橘被丟棄在泥地里腐爛變質。(10月30日《瀟湘晨報》)
柑橘滯銷,已經成為年復一年的常見現(xiàn)象,去年重慶、貴陽等地就曾出現(xiàn)類似困境。為避免豐收傷農現(xiàn)象,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少應對措施,比如通過媒體渠道拓展商機,再比如動員黨政機關“掀起采購滯銷柑橘的高潮”。其情至誠確實可嘉,但這樣的關愛之舉,至多只能減少果農損失,距離讓果農致富的目標還相隔甚遙。
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,年復一年的滯銷現(xiàn)象,到底有沒有紓解的出口?市場,是很容易想到的答案。但年年喊市場,卻沒能摸準市場。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,有果農自身前瞻性不夠的原因,但更有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。2011年,全國19個省柑橘種植面積達到3200萬畝,總產量達2650多萬噸,照此產量推算,全國13億人人均消費41斤柑橘,才能實現(xiàn)產銷平衡。這表明,柑橘市場競爭壓力遠超想象。在這樣一個產能旺盛卻市場有限的領域,柑橘豐年滯銷的宿命,其實早已注定。
應該說,前些年一些地方為讓農民盡快走上富裕道路,想了不少辦法,其中就包括鼓勵改種經濟作物,提高農產品的價值等。正是在這些行政力量的強力推動下,各色種植基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(xiàn)。僅柑橘一項,全國有十多個省份有“柑橘基地”的頭銜。
在市場尚未飽和的短缺時期,這些舉措無疑有助于大力促進生產,可以為農民帶來實惠,但隨著各地規(guī)模種植能力的迅速崛起,基地化種植的天平快速滑向了微利或虧損的那一端。幾乎每年都能看到包菜、蘋果、桃子、西紅柿、西瓜、柑橘等產品滯銷的“新聞”。
首先需要反思的是,產、供、銷一條龍式的基地化生產,確實是現(xiàn)階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致富的理想模式之一,但過多過濫,尤其是不切合各地實際的規(guī)模化種植,本身就為滯銷埋下了伏筆。
其次,一些地方盲目復制外地基地化種植模式,肆意擴大種植面積,貪多求大,缺乏全局性規(guī)劃,缺乏品種改良的長遠思考,導致產品始終在低層次徘徊,農民增收無望。
再者,在與市場對接方面,許多地方在基地化種植方面干勁十足,在終端銷售方面要么大包大攬,要么完全拋給市場,農民始終是市場風險的主體,難以在市場摸爬滾打中得到鍛煉成長。
激發(fā)社會愛心力量,幫扶柑橘滯銷的果農,這當然是一個溫暖社會的舉動。但愛心畢竟有限,不可能使農民真正順應市場規(guī)律,通過經濟作物種植走上致富之道。在我看來,因應當下農產品頻頻滯銷現(xiàn)象,解決問題的“出口”至少有兩點:一方面要將市場因素順利傳導至產、供、銷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鼓勵農民從單純的等市場變?yōu)榉e極主動地找市場;另一方面,要通過集團化運作、建立種植保險等途徑,大力構建經濟作物種植保障體系,增強收入穩(wěn)定性。(禾刀)
|
上一條:英國官員稱轉基因食品在歐盟不允許銷售[ 2012-12-30 ] 下一條:進口大豆量創(chuàng)新高 同比增加近一成[ 2012-11-1 ] |